top of page

​歷史沿革

番社口的舊地名

番社口的舊地名位置圖
番社口的舊地名位置圖

香山里的舊地名為番社口,番社口內也有區域性的舊稱呼。


香山里內舊地名包含青仔宅、門樓仔、潭仔頭、獅仔頭、坑仔尾、坑仔頂、店仔后、茄苳仔、番仔埔、大崎腳、米粉埔、番仔埔等等。


彰化古稱「半線」,老一輩居民都以「番社口」這個舊地名稱呼香山里,柴坑仔、牛埔仔、大竹圍都曾經有原住民居,而番社口正位於原住民出入口的位置,所以如此命名。


番社口過去曾經有平埔族人出入的足跡,尚未形成漢人聚落。從文獻上來看,清嘉慶年間已有漢人聚落名一番社口庄,但從「純番居住」到「漢番混居」,以至於成為「漢人村庄」,可說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也許「番山」形似「香山」,為避免「番」字符號的負面指涉,所以改名為「香山里」。由古至今,從「番社口」到「香山里」命名的轉變,呼應了此地過去的平埔族的歷史與後來香山里百香果園的開發,可謂應證了番社口的前世今生。

參考文獻:
黃惠鳳(2018年)。半線番社口:香山里的前世今生。彰化市:彰縣文化局。

番社口坑排水

完工後的番塞口坑排水,如今水、陸分離的現況
完工後的番社口坑排水,如今水、陸分離的現況

香山里「番社口坑排水」位處「坑溝野溪牛埔排水匯流處」,為沿線居民唯一進出道路,長年來區排野溪與道路共構,每遇大雨及淹水,當地居民不但逢大雨即無法進出。


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在102年設計階段及施工期間辦理靶場工程公聽會、施工說明會及用地說明會,並獲共識採明渠方式(水路分離)辦理,且讓居民充分了解工程內容及用地情形。但由於施工範圍緊鄰民宅,施工動線亦為居民唯一進出道路,加上逢雨工區即淹水,以及當地電杆、管線林立,且施工過程數次遭颱風侵襲,以致工程進展十分困難。


第四河川局局長白烈燑於施工期間表示:工程因關係到香山居民生命財產安全,以及站在同理居民淹水之苦,務必於汛期前改善當地淹水情況。爲達成居民期許,工程日夜趕工,番社口坑排水最後於汛期前如期如質完工,後續交由彰化縣政府維護管理、定期清淤,以解除里民長年來的淹水夢靨。

參考文獻:
黃惠鳳(2018年)。半線番社口:香山里的前世今生。彰化市:彰縣文化局。

日丸旗下的公學校

大竹國小
「彰化公學校分校國語傳習所」(大竹國小的前身)

香山里居民的正式學校教育,要從日本統治台灣的1916年3月談起。


在張壽等地方士紳的奔走下,日本政府在大竹圍地區設「彰化公學校分校國語傳習所」(大竹國小的前身)草創期一切從簡,教室為木造或土角厝。1918年4月始獨立創校為「台中州番社口公學校」,並設快官分教場(快官國小),校長也親自上課,十分認真。


當時能夠接受與意接受日本教育的學生不多,不時有學生綴學在家幫忙農務,老師還得挨家挨戶勸導復學,因此學生年齡懸殊是很平常的事。朝會升旗典禮時,全體師生會唱著〈君が代〉(君之代)向日丸旗致最敬禮,唸〈教育勅語〉並向東方鞠躬。


課堂期間生不僅必須國語(日語),也學習算數、歷史、理科、農業,五六年級後還要在生產農場學習耕作技術,熟練插秧和種菜技能,十分重視服從、合群的生活教育。早期就學的學生人數不多,1921年第一屆畢業學生含林長春等共計11人,可見剛開始大家對於教育與對於上日本公學校的意願並不高。

參考文獻:
黃惠鳳(2018年)。半線番社口:香山里的前世今生。彰化市:彰縣文化局。

百年芒果樹的生命教育

P.69 大竹國小-百年芒果樹.jpg
大竹國小百年芒果樹

大竹國小操場旁的芒果樹,是許多在地人的共同記憶,也是大竹國小的精神象徵。地方耆老說:「在未建校之前就有芒果樹,所以是百年老樹了。」近幾年,兩棵芒果樹中的其中一棵卻生病了,不斷掉大量葉子,不僅校長、師生關切,家長會成員及在地居民,甚至議員張瀚天等都親臨了解,儼然成為社區共同的問題。因此2015年5月間邀請了中興大學的專家學者一同研究如何搶救百年芒果樹,經林業試驗所斷,老樹罹患了「褐病」。

為此學校請專家進行救治及投藥,拆除泥地、磚塊,希望讓根系透氣,活化老樹的自癒能力,同時成立拯救芒果樹委員會,也獲得家長會及各方的捐款協助,經過消毒、灑藥後,老樹的落藥情况有改善,也對另一棵芒果樹及其它校樹進行預防性投藥。

學校也因此舉辦「為老樹祈福音樂會」,甚至為此編了一齣歌仔戲《媽祖護樹》,期望讓學生更深刻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,也趁機為同學上一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程。許多學生透過學校的引導,寫祈福卡片給樹爺爺,還有學生在芒果樹下拉小提琴給樹爺爺聽,希望舒緩樹爺爺的病,讓他早點恢復往日生機。

許多校友得知消息,也一同為老樹祈福,看著師生、家長、在地居民齊心為老樹發起的護樹行動,不禁令人深深感動然而不病魔的催逼,罹患「褐根病」末期的芒果樹,最後還是離開了大家。為此學校特別舉辦感恩惜別會,由3到6年級學生朗誦台語詩表達對芒果樹的敬意,校長也說會留下芒果樹部份木板製成藝術品,放在校史館以紀念老樹的精神。

 

參考文獻:

黃惠鳳(2018年)。半線番社口:香山里的前世今生。彰化市:彰縣文化局。

庄廟鳳山宮

P.78 01.jpg
現今鳳山宮

鳳山宮是番社口村民聚會集散與重要信仰中心。從宮內「南瑤宮二媽轎班新聯社先輩圖」可知,部分成員大抵是鳳山宮成立時轎班的基本成員。耆老說當時主要由四個頭人(各大家族的代表)共同啟建聚落宗廟,使鳳山宮為庄裡的信仰中心,包含謀、林朝、鄭開、李篇等人。其中鄭開為鄭以中、鄭錫鴻的祖先,林謀是由漳浦來番社口那一脉的祖先,林朝是由平和來番社口一脉的祖先(林烈山的祖父),二房的林維明、五房的林烈山聽先輩說建廟之初,林家從大陸帶來的一尊「深田嬤」曾被請去鳳山宮供庒眾膜拜一段時間。

91歲的林吳美玉阿嬤說,聽聞是因為「深田嬤」較小尊,所以後來才又以檀木刻了一尊手會動的「鎮殿嬤」,也因此林家祖先便將「深田嬤」請回家供奉,時至今日「深田嬤」仍在林烈山家中為後代子孫所祭拜。而鳳山宮神明桌上仍有兩尊媽祖神像,後面那尊更大的是後來信眾發心又做的。

筆者翻察歷史文獻,在《台灣鄉全誌》與《臺灣舊地之沿革》中都記載鳳山宮創建於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,從小小一古廟到改建、民國98年6月重修,以至於現在的規模,陪伴番社口居民走了快160年歲月。

鳳山宮主要祭祀活動,有正月二月間的「求平安」,3月23日「媽祖聖誕」,7月半「中元節普渡」活動,較不同的是6月西秦王爺聖誕,曾是鳳山宮重要活動,早期鳳山宮有自己的曲館一和梨園北管子弟戲,在農業時代盛行一時,宮内奉祀西秦王爺,子弟戲及太平龍隊都會一同出去繞境,但如今和梨園早已沒落結束。農曆10、11月的「謝平安」(由地理師看日子),從以前到現在天上聖母神轎都會到番社口繞境,祈求合境平安,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是庄廟鬥鬧熱的好時節。

 

參考文獻:

黃惠鳳(2018年)。半線番社口:香山里的前世今生。彰化市:彰縣文化局。

© 2021 彰化香山社區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