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 史 沿 革 | Historical Evolution
番社口的舊地名
番社口的舊地名位置圖
香山里的舊地名為番社口,番社口內也有區域性的舊稱呼。
香山里內舊地名包含青仔宅、門樓仔、潭仔頭、獅仔頭、坑仔尾、坑仔頂、店仔后、茄苳仔、番仔埔、大崎腳、米粉埔、番仔埔等等。
彰化古稱「半線」,老一輩居民都以「番社口」這個舊地名稱呼香山里,柴坑仔、牛埔仔、大竹圍都曾經有原住民居,而番社口正位於原住民出入口的位置,所以如此命名。
番社口過去曾經有平埔族人出入的足跡,尚未形成漢人聚落。從文獻上來看,清嘉慶年間已有漢人聚落名一番社口庄,但從「純番居住」到「漢番混居」,以至於成為「漢人村庄」,可說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也許「番山」形似「香山」,為避免「番」字符號的負面指涉,所以改名為「香山里」。由古至今,從「番社口」到「香山里」命名的轉變,呼應了此地過去的平埔族的歷史與後來香山里百香果園的開發,可謂應證了番社口的前世今生。
參考文獻:
黃惠鳳(2018年)。半線番社口:香山里的前世今生。彰化市:彰縣文化局。
番社口坑排水
完工後的番社口坑排水,如今水、陸分離的現況
香山里「番社口坑排水」位處「坑溝野溪牛埔排水匯流處」,為沿線居民唯一進出道路,長年來區排野溪與道路共構,每遇大雨及淹水,當地居民不但逢大雨即無法進出。
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在102年設計階段及施工期間辦理靶場工程公聽會、施工說明會及用地說明會,並獲共識採明渠方式(水路分離)辦理,且讓居民充分了解工程內容及用地情形。但由於施工範圍緊鄰民宅,施工動線亦為居民唯一進出道路,加上逢雨工區即淹水,以及當地電杆、管線林立,且施工過程數次遭颱風侵襲,以致工程進展十分困難。
第四河川局局長白烈燑於施工期間表示:工程因關係到香山居民生命財產安全,以及站在同理居民淹水之苦,務必於汛期前改善當地淹水情況。爲達成居民期許,工程日夜趕工,番社口坑排水最後於汛期前如期如質完工,後續交由彰化縣政府維護管理、定期清淤,以解除里民長年來的淹水夢靨。
參考文獻:
黃惠鳳(2018年)。半線番社口:香山里的前世今生。彰化市:彰縣文化局。
日丸旗下的公學校
「彰化公學校分校國語傳習所」(大竹國小的前身)
香山里居民的正式學校教育,要從日本統治台灣的1916年3月談起。
在張壽等地方士紳的奔走下,日本政府在大竹圍地區設「彰化公學校分校國語傳習所」(大竹國小的前身)草創期一切從簡,教室為木造或土角厝。1918年4月始獨立創校為「台中州番社口公學校」,並設快官分教場(快官國小),校長也親自上課,十分認真。
當時能夠接受與意接受日本教育的學生不多,不時有學生綴學在家幫忙農務,老師還得挨家挨戶勸導復學,因此學生年齡懸殊是很平常的事。朝會升旗典禮時,全體師生會唱著〈君が代〉(君之代)向日丸旗致最敬禮,唸〈教育勅語〉並向東方鞠躬。
課堂期間生不僅必須國語(日語),也學習算數、歷史、理科、農業,五六年級後還要在生產農場學習耕作技術,熟練插秧和種菜技能,十分重視服從、合群的生活教育。早期就學的學生人數不多,1921年第一屆畢業學生含林長春等共計11人,可見剛開始大家對於教育與對於上日本公學校的意願並不高。
參考文獻:
黃惠鳳(2018年)。半線番社口:香山里的前世今生。彰化市:彰縣文化局。